写在开始前

当我们被人雇来监测 MySQL 性能时,人们希望我们能够检视一下 MySQL 配置然后给出一些提高建议。许多人在事后都非常惊讶,因为我们建议他们仅仅改动几个设置,即使是这里有好几百个配置项。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给你一份非常重要的配置项清单。

即使是经验老道的人也会犯错,会引起很多麻烦。所以在盲目的运用这些推荐之前,请记住下面的内容:

[list style=”arrow” color=”cerulean”]

  • 一次只改变一个设置!这是测试改变是否有益的唯一方法。
  • 大多数配置能在运行时使用 SET GLOBAL 改变。这是非常便捷的方法它能使你在出问题后快速撤销变更。但是,要永久生效你需要在配置文件里做出改动。
  • 一个变更即使重启了 MySQL 也没起作用?请确定你使用了正确的配置文件。请确定你把配置放在了正确的区域内(所有这篇文章提到的配置都属于 mysqld )
  • 服务器在改动一个配置后启不来了:请确定你使用了正确的单位。例如,innodb_buffer_pool_size 的单位是 MB 而 max_connection 是没有单位的。
  • 不要在一个配置文件里出现重复的配置项。如果你想追踪改动,请使用版本控制。
  • 不要用天真的计算方法,例如“现在我的服务器的内存是之前的 2 倍,所以我得把所有数值都改成之前的 2 倍”。

[/list]

基本配置

你需要经常察看以下 3 个配置项。不然,可能很快就会出问题:

innodb_buffer_pool_size:这是你安装完 InnoDB 后第一个应该设置的选项。缓冲池是数据和索引缓存的地方:这个值越大越好,这能保证你在大多数的读取操作时使用的是内存而不是硬盘。典型的值是 5 – 6 GB(8 GB 内存),20 – 25 GB(32 GB 内存),100 – 120 GB(128 GB内存)。

innodb_log_file_size:这是 redo 日志的大小。redo 日志被用于确保写操作快速而可靠并且在崩溃时恢复。一直到 MySQL 5.1,它都难于调整,因为一方面你想让它更大来提高性能,另一方面你想让它更小来使得崩溃后更快恢复。幸运的是从 MySQL 5.5 之后,崩溃恢复的性能的到了很大提升,这样你就可以同时拥有较高的写入性能和崩溃恢复性能了。一直到 MySQL 5.5,redo 日志的总尺寸被限定在 4 GB(默认可以有 2 个 log 文件)。这在 MySQL 5.6 里被提高。

一开始就把 innodb_log_file_size 设置成 512 M(这样有 1 GB 的 redo 日志)会使你有充裕的写操作空间。如果你知道你的应用程序需要频繁的写入数据并且你使用的时 MySQL 5.6,你可以一开始就把它这是成 4 G。

max_connections:如果你经常看到‘Too many connections’错误,是因为 max_connections 的值太低了。这非常常见因为应用程序没有正确的关闭数据库连接,你需要比默认的 151 连接数更大的值。max_connection 值被设高了(例如 1000 或更高)之后一个主要缺陷是当服务器运行 1000 个或更高的活动事务时会变的没有响应。在应用程序里使用连接池或者在 MySQL 里使用进程池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。

InnoDB 配置

从 MySQL 5.5 版本开始,InnoDB 就是默认的存储引擎并且它比任何其他存储引擎的使用都要多得多。那也是为什么它需要小心配置的原因。

innodb_file_per_table:这项设置告知 InnoDB 是否需要将所有表的数据和索引存放在共享表空间里(innodb_file_per_table = OFF) 或者为每张表的数据单独放在一个 .ibd 文件(innodb_file_per_table = ON)。每张表一个文件允许你在 drop、truncate 或者 rebuild 表时回收磁盘空间。这对于一些高级特性也是有必要的,比如数据压缩。但是它不会带来任何性能收益。你不想让每张表一个文件的主要场景是:有非常多的表(比如 10 k+)。

MySQL 5.6 中,这个属性默认值是 ON,因此大部分情况下你什么都不需要做。对于之前的版本你必须在加载数据之前将这个属性设置为 ON,因为它只对新创建的表有影响。

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:默认值为 1,表示 InnoDB 完全支持 ACID 特性。当你的主要关注点是数据安全的时候这个值是最合适的,比如在一个主节点上。但是对于磁盘(读写)速度较慢的系统,它会带来很巨大的开销,因为每次将改变 flush 到 redo 日志都需要额外的 fsyncs。将它的值设置为 2 会导致不太可靠(unreliable)因为提交的事务仅仅每秒才 flush 一次到 redo 日志,但对于一些场景是可以接受的,比如对于主节点的备份节点这个值是可以接受的。如果值为 0 速度就更快了,但在系统崩溃时可能丢失一些数据:只适用于备份节点。

innodb_flush_method:这项配置决定了数据和日志写入硬盘的方式。一般来说,如果你有硬件 RAID 控制器,并且其独立缓存采用 write-back 机制,并有着电池断电保护,那么应该设置配置为 O_DIRECT;否则,大多数情况下应将其设为 fdatasync(默认值)。sysbench 是一个可以帮助你决定这个选项的好工具。

innodb_log_buffer_size:这项配置决定了为尚未执行的事务分配的缓存。其默认值(1 MB)一般来说已经够用了,但是如果你的事务中包含有二进制大对象或者大文本字段的话,这点缓存很快就会被填满并触发额外的 I/O 操作。看看 Innodb_log_waits 状态变量,如果它不是 0,增加 innodb_log_buffer_size。

其他设置

query_cache_size: query cache(查询缓存)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瓶颈,甚至在并发并不多的时候也是如此。 最佳选项是将其从一开始就停用,设置 query_cache_size = 0(现在MySQL 5.6的默认值)并利用其他方法加速查询:优化索引、增加拷贝分散负载或者启用额外的缓存(比如 memcache 或 redis )。如果你已经为你的应用启用了 query cache 并且还没有发现任何问题,query cache 可能对你有用。这是如果你想停用它,那就得小心了。

log_bin:如果你想让数据库服务器充当主节点的备份节点,那么开启二进制日志是必须的。如果这么做了之后,还别忘了设置 server_id 为一个唯一的值。就算只有一个服务器,如果你想做基于时间点的数据恢复,这(开启二进制日志)也是很有用的:从你最近的备份中恢复(全量备份),并应用二进制日志中的修改(增量备份)。二进制日志一旦创建就将永久保存。所以如果你不想让磁盘空间耗尽,你可以用 PURGE BINARY LOGS 来清除旧文件,或者设置 expire_logs_days 来指定过多少天日志将被自动清除。

记录二进制日志不是没有开销的,所以如果你在一个非主节点的复制节点上不需要它的话,那么建议关闭这个选项。

skip_name_resolve:当客户端连接数据库服务器时,服务器会进行主机名解析,并且当 DNS 很慢时,建立连接也会很慢。因此建议在启动服务器时关闭 skip_name_resolve 选项而不进行 DNS 查找。唯一的局限是之后 GRANT 语句中只能使用 IP 地址了,因此在添加这项设置到一个已有系统中必须格外小心。

总结

当然还有其他的设置可以起作用,取决于你的负载或硬件:在慢内存和快磁盘、高并发和写密集型负载情况下,你将需要特殊的调整。然而这里的目标是使得你可以快速地获得一个稳健的 MySQL 配置,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在调整一些无关紧要的 MySQL 设置或读文档找出哪些设置对你来说很重要上。

留下一个答复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